數碼基礎設施 增長潛力看俏

【符致華】人工智能持續快速地改變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而背後所倚靠的正是數碼基礎設施。數碼基礎設施並不僅限於數據中心,還包括終端用戶與設備的連接,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容量和通訊網絡系統等。根據市場預測,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的規模已達到1966.3億美元,且由2024年到2030年,其年均增長率(CAGR)預計更會達到36.6%。這些數字不單反映了數碼轉型帶來的巨變,也揭示了數碼基礎設施將會迎來快速發展。
人工智能投資未停止
近年來,環球各地紛紛加大數碼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筆者於上一期專欄便曾提及,美國政府推出星際之門(Stargate)計劃以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涉資總額高達5000億美元。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及雲端技術的廣泛採用,將會進一步增加我們對運算能力和數據儲存的需求,無論是核心超大規模設施還是低延遲安裝(指的是在靠近終端用戶地點的高效系統,盡量減低延遲時間以實現快速數據處理)。儘管DeepSeek R1模型的面世,使外界擔心科技公司會否減少投資於人工智能,但近日一些科技巨企已重申了它們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長期投資承諾。此外,如果DeepSeek的模型真的更具競爭力,那麼它可能會進一步加速人工智能應用的普及,特別是在商業領域,這反過來會促使更多基礎設施投資上馬,尤其是在支援人工智能運算方面。
然而,我們至今尚未能知道哪些技術和應用領域會脫穎而出,這是因為不同地區對於新技術的接受度存在差異。亞洲和非洲通常對新技術持較開放的態度,而某些歐洲地區則相對滯後,並更注重數據隱私和保護問題。目前環球的數碼基礎設施投資多數集中在歐洲(約30%)、北美(約45%)以及亞太地區(約20%)。在這些地區中,又以數據中心為投資重點,我們相信在今年情況也是如此,數據中心相關的投資仍將持續增長。此外,其他子行業也展現投資機會。根據歐盟委員會2024年《數碼十年報告》,目前只有64%的歐洲家庭能夠接入光纖,而高品質5G覆蓋僅達到歐盟領土的50%。為實現2030年覆蓋率達100%的目標,歐洲需要額外投入2000億歐元。
加強發展可再生能源
世界數碼化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無論是視像會議、遙距工作還是串流影片娛樂,都會消耗龐大的能源,碳足跡問題也漸漸浮現。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愈來愈多公司開始考慮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來支持數碼基礎設施的運作,舉例說,一些科技巨碘已與可再生能源供應商達成協議,確保其數據中心使用綠色能源。另外,業界也在研究如何以更環保的方式來建立冷卻系統。
隨著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市場對數碼基礎設施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但如何實現更高效、更可持續的能源使用,將成為未來的關鍵。展望2025年,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競爭可能會日益加劇,因此對於投資者來說,採取多元化的策略將有助我們把握不同地區和行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