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會否變成金融戰?

【尤靖湧】經過一輪強硬角力後,中美兩國終於在剛過去的周末(5月10日至11日)於瑞士舉行貿易談判,消息指雙方的會談取得進展,美國對中國商品關稅稅率由145%降至30%(當中有20%為芬太尼關稅),中國對美國商品關稅則由125%降至10%,並於5月14日前生效。市場隨即給出正面反應,延續自4月初震盪後的反彈趨勢。
中美初步打破了貿易僵局,固然是一大好消息,但投資者應有心理準備,談判可能不會一蹴而就,而且過程中雙方也有機會打出不同的牌。除了關稅水平之外,有分析認為金融市場也可能是談判籌碼之一。早前市場便有傳聞指美方可能會強迫中國企業(主要是美國預託證券ADR)從美國交易所退市,在最極端的情境下,美國甚至有機會全面禁止美國人士投資於中國證券。
在實際操作層面,這些措施一旦成為事實,難免會影響到投資者情緒,並引發短期市場加劇波動及改變資金流向。若然美國投資者被迫全面撤出中國證券,預計將引發約8,300億美元的中國股票拋售潮,當中有約600億美元為中國A股,其餘則來自香港等離岸市場。
中資ADR退市的影響不大
但從長期來看,筆者相信即使所有中資ADR最終被美方強制退市,對市場的持續影響也不會太大,因為多數投資者可以在香港股市找到相應的股份。事實上,關於ADR退市的討論並非首次出現。早在特朗普首次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美方便頒布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相關條文要求在美國上市的公司須證明其不受外國政府控制。一旦有企業未能符合美國的審計標準,便須從美股市場退市。
經過一連串審計調查後,這幾年間只有數家規模較小的公司被強制退市。相反,這項法規卻促使不少中國企業改變策略,轉為在香港進行二次上市。因此,目前在美國上市、市值超過10億美元、但尚未在香港同步上市的中國公司,僅剩下約20家。
當然,到底這些金融制裁會否實施,仍然是未知之數,尤其是若然雙方的貿易談判進展順利的話,便不一定會把行動升級,但對各種不同情況進行冷靜的研判,將有助我們全面地把握變幻不定的形勢。
原文刊載於BossMind專欄 13/0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