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最壞時刻已過?

【鍾秀霞】貿易戰踏入白熱化階段,業界分析普遍已下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例如認為中國GDP將會減少2%,但我們仍未對中國增長前景作出太大調整,因為我們認為,目前要下判斷仍然言之尚早。中美的關稅戰正在拉鋸之中,目前雙方的姿態雖然強硬 ── 中美兩國似乎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對峙。
中國的談判立場明顯強硬,表示會堅決反擊、鬥爭到底。事實上,在美國出口管制之下,過去數年來中國在關鍵產業上的自給自足能力已大幅提升。換句話說,美國依靠中國工業零組件的程度,是中國依靠美國的三倍左右1。因此,我們認為中國率先讓步的可能性極低。
中國經濟周期早已跟歐美脫鈎
但這不代表中美不會進行談判或達成一些共識,因為如果貿易戰曠日持久的話,勢必會刺激美國通脹上升並衝擊消費市道,不單美國會陷入衰退,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也荃以倖免。筆者相信,目前或許已是最壞的時刻,從市場反應來看,中港股市的恐慌性震盪似乎已經過去,因為雙方的關稅水平已處於極高水平,再加下去已沒有意思,貿易生意也幾近停頓。
展望未來一段時間,由於投資信心仍然脆弱,市場將會持續波動,而且市況走勢將取決於中美的角力進展、以及美國會否祭出更多制裁措施。但即使如此,筆者認為今年中國的經濟基本面及股市有望相對平穩,原因之一,是中國的經濟及貨幣周期早已跟歐美脫鈎。近數年來,中國政府決心把房地產、地方融資平台及企業債務去風險化,所以經濟周期本已處於低位,今年首季我們反而看到了經濟略有復甦的跡象,無論是零售銷售或工業產出也交出不俗的數據。
此外,我們也不排除有些環球資金會流到新興市場,以尋求分散風險。以往每當市場出現震盪,避險資金通常都會選擇流進美元資產,但今次情況卻相當不同,由於風眼正正是美國本身,所以美元、美債及美股皆跌,或會促使部分資金重新留意中港股市。
「北京保底」多次啟動捍衛股市
第三,是中國當局正在透過「國家隊」穩住市場。在4月首兩周,中國ETF便錄得近30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而且單是在4月第二周便有超過240家A股公司宣布回購股份2,保險公司也在增持股票。其實在過去一年,「北京保底」(Beijing put)已多次啟動,滬指3,000點似乎成為了市場的心理防線。
第四,是中國仍有空間刺激經濟,因為中國的家庭儲蓄超過20萬億美元,只是近年受到樓市嚴重下滑及勞動市場壓力的抑制,令中國消費信心受到影響。因此,我們相信中國政府已準備好全力支援經濟,推出措施拉動內需消費及房地產。
資料來源:
1. 安聯投資、Gavekal,截至2025年4月13日
2. 安聯投資、高盛,截至2024年4月14日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財富管理》專欄 25/4/2025
相關投資策略:
›動力亞洲高收益債券
›神州A股
›亞洲多元入息
詳情内容,請聯絡我們或我們的基金分銷商索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