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國防投資的一些反思

【蘇可奇】有留意國際新聞的讀者,想必會知道目前不少國家正在增加國防預算,那麼對於ESG(環境、社會及管治)投資而言,這種趨勢會帶來甚麼影響呢?
近年愈來愈多投資產品都會引入ESG標準,例如在《歐盟可持續金融資訊披露條例》(EU SFDR)中,便對國防企業作出了相關規範。根據歐盟SFDR,基金經理須將每一隻基金歸類為第6條、第8條或第9條的其中一類,而屬於第8條的基金,則需具備促進環境及社會責任的特性。
建立穩健國防體系已成共識
身為可持續投資的先驅,我們一直致力為投資者帶來更符合環境及社會責任價值的產品。然而,我們認為原有條例或許對第8條基金造成過於嚴苛的限制:首先,根據此條例,基金所投資企業的軍事設備與服務收入不得超過10%;其次,基金所投資的企業須符合《不擴散核武條約》(NPT)範圍。
過往,很多投資產品甚至「一刀切」地剔除與軍事相關的企業。然而,自從俄烏戰事爆發以來,人們開始反思歐洲國防體系的韌性。一直以來,北約同意將至少2%的GDP用於國防開支1,但多年來不少北約成員國均未能達標。今年初,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更表示,成員國應考慮把超過3%的GDP用於國防1,可見在如今這個變幻不定的世界,建立一個穩健的國防與安全體系已成主流共識。且愈來愈多聲音認為,國防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投資者開始意識到,一些現行的可持續金融監管條例反而會窒礙我們實現這個目標。
西方國防企業多數私人公司
須知道,西方的國防企業多數為私人上市企業,而非國有企業。這些公司在各項ESG與可持續標準的評分表現普遍不錯,投資者卻未能參與其中。筆者相信,軍事設備與服務對於保衛國家至關重要,而核武器則是對大規模衝突的關鍵且可靠的威懾力量。在西方國家,核武器的生產已完全整合於產業體系之中,無法單獨分離。因此,我們傾向於支持 NPT條約內的活動,因為該條約旨在防止核武擴散、促進和平合作並對相關活動設有嚴格限制。對於未列入NPT條約內的核武活動,因其缺乏保障機制,因此不會列入我們的投資範圍。此外,我們依然不會投資於嚴重違反國際標準或國際法規的公司,也不會投資於涉及爭議性武器的公司,例如生化武器、集束炸彈及殺傷人員地雷等。這些武器有些雖未在國際條約中被明文禁止,卻有機會對環境與平民造成長遠且嚴重的影響。
外界普遍預期,歐洲北約成員國將於6月峰會上大幅提升國防支出承諾。在歐洲政府財政預算緊縮的情況下,私人資金將發揮更重要角色,填補資金缺口,推動更完善的資訊披露與供應鏈透明化,並為投資者帶來更多機會。
總括而言,隨著國際形勢出現變化,國防產業將漸漸成為具潛力的投資領域,ESG投資亦需與時並進,在嚴守法規及促進和平的前提下,共同建立一個更具韌性、安全與可持續的未來。
1. 安聯投資,北約,截至2025年4月3日。
1. 安聯投資,BBC,截至2025年2月18日。
原文刊載於香港經濟日報 07/0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