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轉型 你準備好了嗎?

【蘇可奇】科技將會如何改寫未來的工作模式?市場估計,在2025年前有高達四分三的企業計劃採用人工智能技術;而及至2040年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將可以把每年的生產力推高0.1-0.6%1。
人工智能會不會好像一些科技電影所描述,即將搶去我們的飯碗?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科技將會造成全球9,200萬個職位流失,但同時也將創造1.7億個新職位2。換言之,我們與其擔心失業風險,倒不如培養全新的工作技能,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可持續發展目標第8項
工作與生產力之間從來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第8項──「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促進持久、包容和可持續經濟增長,促進充分的生產性就業和人人獲得體面工作」,便強調了生產力的重要性,當中涵蓋創造就業、提升生產力、公平工資、勞工權益及安全穩定的工作環境等。
事實上,除了科技發展之外,還有一系列因素正在改變環球勞動市場的面貌,且讓筆者列舉當中幾項。
人口結構:全球人口趨勢出現重大分歧,例如某些地區的勞動年齡人口正在下降,而另一些地區則在上升。要維持勞動市場有效運作,我們需更妥善地分配資源、解決人力供求失衡的挑戰。
技能培養:一種技藝未必能用到老,預計在未來5年,有四成現有技能會遭到淘汰或需要轉型3。因此,我們在教育階段、職場生涯,甚至在退休前都需持續接受培訓。
工作模式:同樣地,現代已沒有一份工做到老這回事,「零工經濟」(即俗稱的打散工)已是大勢所趨。世界銀行估計,全球約有4.35億勞工參與零工經濟,相當於全球勞動力的12.5%4,於年輕族群尤其普遍,但他們卻未必享有傳統僱傭關係下的勞動保障。
地緣經濟分裂:在「去全球化」的浪潮下,全球經濟逐漸分化為不同區塊,企業正重新部署其供應鏈布局。而貿易爭端與地區衝突,也加劇了全球勞動市場的緊張局勢。
正義轉型:在轉型至綠色經濟的過程中,預計多達500萬個與化石燃料相關的職位會被淘汰,但在未來5年,也會有3,000萬個與潔淨能源及低碳職位出現5。
重新思考未來職場定位
可以說,全球勞動市場正進入變革階段,科技發展、經濟轉型與國際秩序轉變等因素,均使未來的勞動市場愈加複雜,工作的本質也正在轉變。無論是企業或員工,均須作出調整及適應。
對於員工而言,與時並進、持續地學習新技能,才不會被社會淘汰;而對於企業而言,制定更長遠的戰略規劃,包括協助員工進行培訓、保障員工的健康安全及勞動權益,才能吸引並留住人才,以確保企業在人才爭奪戰中取得上風,從而提升整體生產力。想在這場變革中立於不敗之地,現在就是重新思考未來職場定位的最佳時機。
1. 安聯投資,截至2025年2月。
2. 安聯投資,世界銀行 What we’re reading about how the online gig economy is transforming work, 截至2023年
3. 安聯投資,世界經濟論壇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5
4. 安聯投資,世界銀行 What we’re reading about how the online gig economy is transforming work, 截至2023年
5. 安聯投資,國際能署 Net Zero by 2050 -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 截至2023年
原文刊載於香港經濟日報 02/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