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發力 從散戶到機構的資金脈動

【尤靖湧】當前中港股市氣勢如虹,筆者認為這場升市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利好因素交織所致: DeepSeek面世及AI概念熱炒、中美貿易談判結果超預期,加上中央政策組合拳逐步落地,令市場信心明顯回暖,資金重新流入。
保險資金進場 爭取收益機會
仔細分析的話,我們可以看到目前不同類型的投資者都在加大中港股市的配置。先是不少參與本輪升市的本地及內地散戶,都是被形容為「牛散」級別——意思是資金實力較為雄厚的個人投資者。
其次,內地機構投資者,包括私募基金及保險資金,在本輪升市中亦扮演關鍵角色。中央政府去年明確鼓勵保險資金加大股權投資佔比,再加上目前中國10年期國債息率僅約1.8厘,相比之下,上證平均股息率為2.1厘,不少高息股的股息率更達4-5厘甚至更高,這對重視收益的機構投資者,特別是保險資金,自然更具吸引力。
外資開始展現投資興趣
除了本地投資者的興趣開始熱熾,國際資金同樣有意回歸。筆者留意到,近月來自歐洲、南美、新加坡等地的機構客戶陸極查詢中國股市的配置機會。其中一個原因是美股估值高企、風險升溫,令部分國際投資者希望透過持有中國資產來分散風險。雖然我們目前尚未見大量外資湧入,但這種「先觀察、後部署」的態度已顯示出興趣回暖的跡象。當然,外資仍需時間觀察中國是否真正支持經濟增長。筆者認為,信心的重建需要耐性,但政策方向已相當明確。
此外,生物醫藥板塊亦不容忽視。中國在藥物研發方面較海外同業具備成本優勢,加上技術逐漸獲得市場認可,其中長期前景值得關注。
消費與科技成投資焦點
展望未來,筆者相信內需消費及科技創新行業將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新經濟板塊尤其值得留意,例如IP(智識產權)玩具、寵物經濟、人工智能及智能駕駛等,這些主題不但具備增長潛力,更能回應年輕一代消費者的情感需求,有望成為資金追捧的焦點。此外,生物醫藥板塊亦不容忽視。中國在藥物研發方面具備成本優勢,加上技術逐漸獲得市場認可,其中長期前景值得關注。港股市場中,一些專注研發少數藥物的小型生科公司,其表現更跑贏一些同儕。
今年以來,AH股走勢一直是市場焦點之一,筆者認為,與其單單押注在某一個市場,更合適的做法是採取全面視角,包括根據「增長」、「質素」及「估值」三大支柱,於在岸及離岸中資股市尋找機會。舉例說,在A股市場中,有不少半導體、AI硬件設備及寵物食品股份,但港股在這些板塊的選擇較少。相反,港股也有一些A股所沒有的公司,例如專注藥物研發的小型股,或具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科技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