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對華衝擊正在減弱?

【鍾秀霞】過去數周,中國A股與H股走勢雙雙高於4月2日「解放日」前的高位,反映投資者情緒正持續復甦。儘管中美貿易談判時有進展、時而反覆,市場仍然面對眾多不明朗因素,但市場仍然預期雙方將會達成某種較為持久的協議,原因是中國手握龐大稀土供應,成為了重要的談判籌碼。
對於汽車等多個行業而言,稀土是相當重要的原材料。相信不少人都知道,「稀土」並不是那麼稀有,多個國家均可開採,包括巴西、越南、澳洲、印度甚至美國在內皆擁有可觀的蘊藏量。但事情卻非那麼簡單,因為在實際上,中國掌控了全球約60% 稀土礦產產量,以及高達90%的稀土精煉供應。
關鍵礦物成為中方談判籌碼
根據國際能源署早前發表的《2025 全球關鍵礦產展望》報告,在全球20 種與高科技產業相關的關鍵礦物中,中國在其中的19種都是領先的精煉與加工國,平均市佔率高達 70%,這些礦物包括鎵、鍺與銻,皆為半導體製造的重要材料。可以說,中國手頭上握有不錯的貿易談判籌碼。
但與此同時,中國亦無可避免地面對一些挑戰──儘管近年中國已致力提升自給自足能力,但在電動車等行業上,中國仍然需依賴外國進口的半導體。若中美雙方的緊張關係得以緩和,相信美方或會將部分科技出口管制鬆綁。
事實上,我們的確看到關稅對市場的衝擊正在減弱。信用違約掉期(CDS)可視作市場信心的綜合指標,中國5年期主權CDS在「解放日」後一度大幅飆升,但其後已大幅回落,如今更回落至三年以來的低位,反映市場信心趨向正面。
內地資金正在流入港股
然而,筆者認為目前投資者的信心仍然不足,A股市場尤為如此。在宏觀經濟轉弱、就業前景不明朗及樓市下跌等因素的拖累下,自新冠疫情以來中國家庭的銀行存款一直激增,目前家庭存款佔中國GDP的比率,相較疫情前仍然高出約三成。若然存款水準回落至疫情前的水平,理論上將會釋出約50萬億人民幣資金,利好消費或投資市場。
在短期內,期望這些資金大幅回流至A股,似乎不太現實,尤其是就業與樓市數據仍然偏弱。不過目前中國的利率正處於歷史低位,若然中國家庭的儲蓄額得以由高位回落、部分資金轉投風險資產的話,那麼中國股市的估值將會獲得支持。事實上,我們看到內地資金正在流入香港,年初以來透過「港股通」南來的資金規模高達 800 億美元,創出歷史新高,更帶動香港IPO市場出現令人欣喜的復甦。筆者相信未來將會有更多中國企業透過香港籌集資金,為進軍國際市場做好準備。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財富管理》專欄 27/6/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