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過後 印度應大刀闊斧改革
摘要
【陳致強】在今年5月舉行的印度大選中,總理莫迪帶領的執政聯盟取得過半數議席,再成強勢政府,但該國目前所面對的挑戰並不少。
在今年5月舉行的印度大選中,總理莫迪帶領的執政聯盟取得過半數議席,再成強勢政府,但該國目前所面對的挑戰並不少。
印度近年推出了一連串改革,包括通過商品和服務稅、破產法及鼓勵電子支付,為該國經濟注入活力,並為市場經濟的運作及生產力鏟除了部分障礙。但印度的改革之路並未完結,當局應聚焦銀行體系及貿易政策這兩大議題,從而改善增長的持續性及發揮經濟潛力。
銀行體系問題叢生
銀行體系方面,在過去六年中,印度政府花了很多功夫來清理印度銀行,致力追查當中的不良貸款並將之註銷。印度的四家最大私人銀行中,有三家的行政總裁便因為未能符合水平而要下台。目前印度的大型銀行的狀況看起來已改善不少,至少帳面上反映如此。
當地有18家銀行的情況較為脆弱,印度政府早前表示有意將之合併為12家,從以提高業績。過去,當局將倒閉的銀行與健康的金融機構強行合併時,都會盡量避免帳戶持有人蒙受損失,因而造成了道德風險的問題。合作銀行通常會以高息來吸引資金,客戶亦將高息視為投資機會而非警告。外界普遍認為,在印度整個銀行體系中,只有30%的存款是獲保障的。
道德風險只是印度金融體系的其中一個弱點,另一個是合作銀行的尷尬結構。印度的合作銀行受到印度儲備銀行監管,但是由於它的性質是一家合作社,其所在的州份也需承擔責任,合作銀行的特別身份往往令其監管過於粗疏。目前印度有大約1,500家合作銀行,分別佔整體銀行體系存款的8%和資產的11%。
而在非銀行的金融公司面,這些機構能提供貸款,但又不用好像銀行業般,將大量資金與印度儲備銀行和優先貸款捆綁在一起,於是非銀行金融公司便成為了重要的借貸角色,由汽車信貸、消費者信貸再到公司財務都有著其身影。據估計,在印度的首次借貸人之中,有55-60%都會選擇非銀行金融公司。
但與銀行相比,非銀行金融公司也有自身問題:它們不能通過普通存款來籌集資金。在其他國家,金融機構能發行長期債券來解決問題。但是在印度,非銀行金融公司只是以互惠基金及銀行的短期貸款來為自己提供資金。
短期資金和長期債務之間的錯配,令非銀行金融公司的財政狀況有著先天性的缺陷。在2018年,一家大型非銀行金融公司IL&FS宣佈破產,此後同類公司在融資方面更加困難。在今年 6月, Dewan Housing Finance Corporation便因拖欠貸款而引發了高達120億美元的破產案,筆者相信身陷險境的非銀行金融公司為數不少。
迄今為止,莫迪政府和印度央行對於這個問題仍未有實質的回應。政府屢次姍姍來遲地向國有銀行注入根本不足夠的資金,並承諾只會包底一小部分。在 9月,印度政府削減了公司稅,印度儲備銀行在今年也已減息五次,但是這些措施都不足以解決上述的結構性問題。
印度儲備銀行應對銀行及影子銀行進行新一次壓力測試。由於銀行狀況不佳,印度儲備銀行即使減息,也未能對消費者和企業造成刺激作用。而且印度銀行業的治理水平實在欠佳,銀行董事會、審計師、評級機構和印度儲備銀行都未能阻止種種腐敗的情況。從長遠來看,印度應將國營銀行私有化,從而擺脫政客的控制。同時,影子貸款機構應接受與銀行相同的評審法規。在改革的過程中,印度儲備銀行應持續發揮其監督角色。
改革貿易成當務之急
而在貿易政策方面,貿易對印度經濟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但貿易佔GDP的比率仍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反映印度尚未充分利用貿易潛力來促進經濟發展,尤其是當地擁有豐富的勞動資源、人均收入又較低,理應可以受惠於全球貿易活動。
印度仍然有不少貿易壁壘,近年更引入了新的貿易限制。即使如此,印度仍有大量空間提升競爭力,例如增加基建、改革邊境或整個經濟領域的商品貿易政策,以及參與區域和雙邊貿易談判(例如亞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等。隨著印度經濟持續發展,資本、中間產品(即用以再加工或轉售的產品)、工程服務及物流等將持續進口印度,帶動當地經濟,不僅可以改善本土市場的最終產品,亦可提高印度產品輸往全球時的競爭力,印度消費者也能受惠其中。
原文刊載於信報28/10/2019
科技股將出現整固
摘要
【黃瑞麒】今年A股表現一直跑贏離岸市場(包括香港上市的中資股及美國ADR),筆者對此不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