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恐突升溫 伺機調整配置
摘要
【陳致強】美國聯儲局剛剛公布最新的褐皮書,指出12個聯邦儲備銀行分區中有3個的經濟增長疲弱,全國整體經濟則以「溫和步伐」擴張,同時反映貨品和服務價格增速有放緩的跡象。
美國聯儲局剛剛公布最新的褐皮書,指出12個聯邦儲備銀行分區中有3個的經濟增長疲弱,全國整體經濟則以「溫和步伐」擴張,同時反映貨品和服務價格增速有放緩的跡象。從數據可見,通脹壓力或不如想像般重,但筆者最近與同事-安聯環球策略師杜納恩(Neil Dwane)討論環球通脹前景時,卻有另一番看法。
曾幾何時,外界聞通脹色變,消費者固然擔心物價上漲會影響購買力,投資者更害怕資產的實際回報會不敵通脹。不過在過去數十年,通脹似乎不再是「洪水猛獸」,並未為全球經濟帶來太大衝擊,大家漸漸對此疏於防範。
再者,人口老化及全球勞動力萎縮等因素均令通脹有所減弱。然而,通脹或許暫時消失,但亦不能掉以輕心,筆者認為基於以下幾項因素,通脹有機會出乎意料地走高。
油價貿戰或成催化劑
首先是油價的前景。國際油價有可能繼續徘徊在每桶約75美元,其實這已不算是低水平,一旦中東地區出現小規模的石油衝擊(Oil Shock),更有可能進一步推升油價,從而刺激通脹。
此外,聯儲局已多次加息,但歐洲及日本央行仍未有加息意圖,全球主要央行在貨幣政策上的分歧愈來愈大,將導致貨幣市場的波動性加劇。對於一直依賴貿易的國家而言,相對弱勢的貨幣會帶來進口通脹,或許會削弱國家的實際消費支出和投資。
其次是貿易戰擾攘多時,短期未見有解決的跡象。貿易戰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縱然短暫,但美國跟中國及其他國家之間的摩擦,亦有可能是全球通脹趨升的催化劑。
在過去一段時間,全球主要央行為應對金融危機,大力推行量寬等貨幣政策,並且將利率降至歷史低位,大量「平錢」推升各類資產價格。同時,工資和原材料價格上升,也令企業面臨成本上漲壓力,企業管理層最終不是被迫加價,便是要降低利潤。
揀股票及ILB作對沖
市場相信聯儲局料將維持其加息步伐,不少傳統固定收益投資產品,或者再無法提供具吸引力的實際回報,投資者如何對抗通脹?
投資者不妨考慮調整本身的投資組合,股票和通脹掛鈎債券(Inflation-Linked Bond或ILB)都是對沖通脹的常見工具,前者的流動性較高,但短期波動性相對較大;後者的流動性明顯較低,吸引之處在於按通脹水平而調整。基建相關資產可能亦是不俗的選擇,往往能提供具吸引力的長期潛在回報。
另外,傳統上一些實物資產配置如商品(即黃金)和房地產等,由於擁有實際價值,被視為對沖通脹的工具。
不過,筆者必須提醒大家,在低息環境下早已有不少游資湧入房產市場,令全球很多地區的樓價變得昂貴,對於這一點,相信身處香港的投資者最能感同身受。
原文刊載於信報17/09/2018
基建項目或重新上馬
摘要
【鍾秀霞】中美的貿易摩擦持續,暫時未見曙光,除了對資產價格造成打擊,更令市場擔心的,是中國經濟增長會否因而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