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企業 中外大不同
摘要
【鍾秀霞】早前曾一度陷入負數的國際油價,最近走勢已平復下來,並重回30美元以上一桶的水平,但相對於年初的水平,如今油價仍然錄得近一半的跌幅。
早前曾一度陷入負數的國際油價,最近走勢已平復下來,並重回30美元以上一桶的水平,但相對於年初的水平,如今油價仍然錄得近一半的跌幅。幸好筆者一直也持輕能源板塊,因此所受到的影響亦不算大。但當油價跌至如斯地步時,筆者也不禁開始留意能源企業的相關投資機會。
國營企業違約風險較低
當遇上油價大跌,油企也自然難以獨善其身,不論中外的相關企業,股價一律出現重大調整,部分公司更出現違約危機。但投資者要認清一點,就是中資油企跟外國油企的性質相當不同,原因是大部分中資能源巨企都是國營企業,並不存在違約或倒閉的風險,而且其負債水平也低得多,資產負債表比較健康,論財政實力其實不差。
在過去一段時間,中資油企的表現一直都落後大市。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逐步國際化,近年環球資金的確留意多了中資股,但外資增持的股份多數集中在A股及新經濟股份,包括能源在內的舊經濟H股,一直都不獲青睞。即使是當國際油價處於6、70美元一桶時,中資能源企業也不見得有受惠。隨著能源企業的估值已大幅下調,投資者不妨趁機重新檢視其投資價值。
然而筆者也曾多次提醒,投資於內地的企業時,切忌忽略監管風險,尤其是能源、金融等板塊關乎到國家的整體重大利益,有時並不能單單以基本面去審視。例如能源企業的油氣管道資產的計劃有可能因經濟放緩而推遲,拖長相關的不確定性,市場也擔心管道的售價是否符合預期等。
是時候擴闊投資視野
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股市表現出現大幅波動,很多投資者可能也會感到手足無措。其實在這個變幻不定、風高浪急的時代,投資者也不宜墨守成規。以往本港的投資者多數以在香港上市的中資股為投資目標,例如是H股、紅籌或民企股票等,但這種做法,一來會錯失內地A股的投資機會,同時間也忽略了在美國上市的一些中概股,尤其是一些科技、教育及消費板塊。
其實中、港、美三地上市的中資股,其行業性質、增長動力甚至是風險程度也不盡相同,一個較為靈活的策略,當然是盡攬在岸及離岸的中國市場。投資者是時候跳出香港的地域限制,擴闊「投資中國」的版圖。
內需消費為主,過往中國消費者蜂擁到海外國家旅遊的情況很可能亦不會復再,國內旅遊相信會更加受歡迎。
相反,筆者對於出口相關行業的看法就比較保守。一方面,歐美仍然在致力應付疫情,中國出口商的海外訂單必然遭到削弱。二來,疫情爆發令中美兩國的關係再添變數,也可能不利中國的出口,令相關板塊的前景受壓。
原文刊載於蘋果日報《investMAN》專欄 20/05/2020
疫情下的贏家與輸家
摘要
新冠肺炎肆虐多月,雖然導致大市出現重大波動,但只要細心一看,便會發覺股市並不是一片輸家,當中有些行業成功發揮本身的優勢,成為疫情下的贏家,其中一個受惠的板塊便是教育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