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年股市 以盈利實力一較高下
【尤靖湧】筆者早前到上海與杭州出差,期間走訪多家中國企業,並與當地管理層深入交流,包括一些研發激光雷達及腦機介面的創科公司。自從 DeepSeek 面世後,外界對中國人工智能的實力可說是刮目相看。
傳統工業也受惠於新科技
但其實除了高端科技產業之外,中國的傳統工業同樣在默默轉型。筆者拜訪的兩家製造企業中,一家專門生產油管閥開關,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其國際市場份額亦持續上升;另一家則主力研發液壓產品,最近更成功開發出高精度「絲桿」零件。這些技術雖然不花俏,卻是人型機械人(Humanoid robot)產業鏈的關鍵元件。隨著人型機械人市場逐漸崛起,這家公司未來有機會成為美國大型企業的供應商,潛力相當可觀。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企業多擁有自家的鑄件生產線,掌握高精度製程,盈利表現穩健。即使中美的關稅戰尚未平息,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依然存在。筆者相信,除非美國政府進一步收緊出口限制,否則市場最終仍會由產品實力與性價比說話,中國企業有望繼續獲得市場青睞。
相較之下,中國的傳統消費市場(例如餐飲食肆)仍未全面復甦。數據顯示,今年「十一」黃金周長假期間,儘管出遊人次和總花費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中國旅客平均每次外遊消費約為911元人民幣,按年微跌 0.55%,顯示消費者依然謹慎。
創新角度尋找投資機會
但這並不代表沒有投資機會,只是方向在改變而已。新一代消費者更注重生活體驗與個人興趣,願意花錢培養嗜好、尋找樂趣。例如一家中國手辦模型製造商,其產品精緻度極高,但價格僅為日本同業的三分之一。目前該公司大部分客戶來自中國本土;若未來能成功接下日本知名動漫 IP 的訂單,增長潛力將非常可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企業把研發支出提升至收入的 9%,遠高於一般中國企業的 2–3%,足見其對創新的重視,也為未來發展奠下關鍵基礎。
今年以來中港股市表現亮眼,部分投資者已開始獲利回吐。展望明年,筆者相信市場將進入「分化期」,不再是「一片同升」的階段,而是要靠企業的盈利實力來一較高下。以今年為例,不少科技股的股價上升,並非單靠市場情緒推動,而是由盈利上調作支撐,估值僅略有上升。與此同時,近年美股屢創新高,估值亦處於高位,部分投資者開始分散風險,把資金配置到美國以外市場,這亦會令中港股市間接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