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ESG:綠色轉型背後的增長邏輯

【尤靖湧】自特朗普再次就任以來,西方國家開始有聲音質疑ESG(環境、社會與管治)與可持續投資的理念。但與此同時,中國的ESG領域卻持續穩步推進。我們認為,中國推動ESG的原因並非來自意識形態或價值取向,而是ESG與中國的經濟發展目標不謀而合。
筆者認為,ESG在美國的影響力逐漸退場,部分原因可能是其領導層認為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取捨關係──即綠色發展或不利於經濟增長;但在中國,兩者卻有相輔相成的作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聚焦於產業升級、技術進步,釋放社會消費力及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等。因此這不只是一種價值取向那麼簡單,而是對投資有實質影響的一大趨勢。
ESG或創造額外投資潛力
誠然,目前中國在ESG上的進展尚未被多數的評級機構全面肯定,使到相關因素未有完全反映在金融市場的定價之中。正因如此,如果投資者能找出ESG有改善潛力的企業,或會創造出額外的投資回報。
無論是在太陽能、風能、電池及儲能領域方面,中國都已經成為全球電力價格最低的市場。而對於企業而言,以綠色電力取代燃煤發電,亦有助管理能源成本。以往,中國曾經也有過綠電供應不足或價格過高的憂慮,但這些問題已漸漸成為歷史。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高達56%的電力裝機容量來自可再生能源1,政府亦持續把全國電網升級。
除了環境層面之外,另一項在財務上有實質影響、但往往被忽略的ESG主題是社會,尤其是在勞工權益的保障。近年,中國的政策重心之一是為勞工提供更好、更穩定的工作條件,進一步釋放社會的消費動力。我們相信,「共同富裕」不只是口號,而是漸漸轉化為可執行的具體政策。
改善勞工權益有利釋出消費
舉例說,目前中國約有2億名「靈活就業」或所謂打「散工」的工作者2,此規模已相當於英國、法國與德國三國的人口總和,他們的工作包括送外賣、快遞與網約車司機等,是現代平台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然而,由於這些平台經濟的演算法以效率為優先目標,結果很多散工人士都面對工時過長、勞動強度過高與保障不足等問題。這批人並非受僱於任何企業,其保險與退休金等財務保障的覆蓋率也偏低。在如此環境下,網路平台應該如何在勞工權益與股東利益之間取得平衡?
不過,我們看到這個趨勢有改變的跡象。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多次談到了「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此後,一些互聯網龍頭企業隨即響應國家號召,陸續公布加強社保覆蓋計劃,例如為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並為兼職騎手提供意外保險和健康醫療等。從投資角度而言,我們已將這些勞工福利提升的潛在影響納入ESG基本面分析之中。
1. 安聯投資、中國政府網,截至2025年1月28日
2. 安聯投資、中國政府網,截至2025年5月20日
原文刊載於iMoney 16/0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