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綠色能源遇上傳統重工業

【尤靖湧】在上一期,筆者談到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快速,成為了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相信有留意新聞的讀者,或許都對此有一些了解。然而,很多人卻未必有關注到中國的傳統產業也因為新能源而出現了改革潛力。
無疑,與綠色基建的快速推進相比,中國政府對高碳排放行業的管控則採取更審慎的步伐。多年來,中國政府主要是透過能源配額、產能限制及其他行政手段來逐步降低碳排放,但當局為免危及傳統行業的生存空間,相關措施不算過度嚴格,因為中國的目的,是「改造舊體系」而非「一刀切淘汰」。
重工業:改造既有體系
許多上游產業的碳足跡雖然偏高,卻未必如外界認知般高污染,反而是推動綠色未來不可或缺的基礎。舉例說,綠色電氣化的過程往往要使用到銅與鋰這些金屬,而隨著電動車有輕量化的趨勢,也帶動了每輛汽車所使用的鋁金屬量大幅增加。中國若能以更綠色的製程生產,不但可提升全球競爭力,亦有望突破發達市場設下的綠色貿易障礙。 一般來說,傳統產業在轉型初期的步伐都較為緩慢,但現時已逐漸加快。以鋁業為例,目前已有 24.4%1的中國原鋁產能採用綠色電力供應。在過去5年,一些行業的先行者更開始將工廠搬遷至擁有豐富水電資源的省份,以充份利用水力發電;隨著可再生設備成本下降,電廠也從燃煤逐步轉向太陽能與風能。隨著鋁產能設限及落實強制碳排放交易制度,企業愈來愈重視生產質素,而不再只是追求產量。可以說,重工業要轉向綠色能源並非易事,當中的一大推手,當然是中國的務實政策。 在我們與中國企業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也發現環境、社會與管治( ESG)的資訊披露比實際進展來得保守。事實上,中國企業通常傾向強調過去成果,而較少積極地設立前瞻性目標(例如脫碳路線圖)。因此,相較於全球同業,中國企業在以披露為基礎的 ESG 評分體系中常處於劣勢。但我們認為,這類量化評等或許未能真實反映中國企業的可持續實踐水平。不過,我們看到這種情況已逐漸改變。去年上海、深圳與北京三地交易所正式發布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與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標準接軌。我們也觀察到愈來愈多企業參照新指引,主動披露ESG相關內容,這與部分國際市場對 ESG 披露日漸懷疑、目標漸趨淡化的趨勢形成鮮明對比。資料來源:
1. 安聯投資、標準普爾、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截至2024年8月28日
原文刊載於BossMind專欄 05/0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