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可投資」到回暖:中國股市的反彈力度

【鍾秀霞】年初至今,中國股市表現令人刮目相看。無論是境內A股或境外H股,均錄得強勁升幅,儘管中美貿易談判仍處於膠著狀態,但市場似乎已不再受突發消息左右。
回顧去年年中,當時市場情緒非常悲觀,更一度認為中國股票已屬於「不可投資」,但此後中國A股(以美元計)已累積升近20%,而H股回報更為亮麗。今年上半年,恒生指數再升20%,成為全球表現最好的主要股市之一。踏入下半年,究竟推動此波反彈的因素會否仍然成立?且讓我們檢視一下。
政策轉向友善 市場情緒好轉
筆者認為,股市的一大增長動力是政策方針的重大調整。中國以科技密集型製造作為經濟轉型的方向一直未變,但去年起經濟動能明顯放緩,促使政策方向有所轉變,無論是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均以「穩增長」為主,成為推動資產價格的主引擎之一。面對近期經濟數據表現不一,筆者預期在下半年當局將會推出更多支持政策,以實現全年GDP增長5%的目標。
另外,本來中國地方政府的負債壓力是困擾市場的因素,但我們看到中央已推出多種措施來改善地方政府的融資架構,而房地產市場雖仍未脫困,但已見穩定跡象。事實上,中國的債券市場亦反映了這一點 — Markit iBoxx中國房地產高收益指數自2023年第四季低位以來便大升近80%。
民營企業與科技創新重獲關注
同時,本來投資者擔心中國會出現「國進民退」,但在今年稍早時間,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持民營企業座談會,邀請了多位企業領袖出席,明確釋放出在政策層面上重視民營企業的信號。因此我們看到在年初至今,非國有上市企業的股價表現顯著回暖,反映市場信心開始修復。
美國限制高端科技出口,一度令投資者對中國的前景抱有疑問,也部分人仍然認為中國在科技領域僅止於模仿者,但筆者卻並不認同,因為DeepSeek的橫空出世,不單反映了中國在人工智能上的一大突破,更讓外界重新認識到中國在原創技術上的進展不容小覷。事實上,中國於科技教育與研發的長期投入已開始換來成果:在今年將會有高達1200萬名大學生畢業,當中有約四成都是理工科專業,即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合稱STEM)。
目前中國授予的理工博士學位數量已超越美國,而在過去十年,中國申請的專利數量更是美國的2.7倍,顯示中國的知識產權發展非常蓬勃。雖說並非所有專利都具有商業價值,但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的優勢,將有助提升整體科技創新的動能。舉例說,最近中國便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AI機械人足球比賽」,雖然這些仍屬初步探索,卻標誌著中國的研發實力。
市場流動性的結構性改善
最後,不容忽視的是市場本身的供求狀態。過去,IPO與新增股份供應量平均佔股市總值的1%至2%,這些供應一直是A股受壓的原因。隨著監管政策調整,中國股份的發行數據已明顯回落。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卻開始增加派發股息及進行股份回購,加上官方在市場波動時期(例如4月份美國宣布關稅「解放日」後)派出國家隊進場買入ETF,也為市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因此,筆者相信在下半年,雖然地緣政治持續緊張、貿易摩擦也難以完全消除,但投資者對這些消息的反應已開始淡化。反而在多個正面因素刺激下,加上估值仍然合理,使得中國股市有望繼續順風而行。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財富管理》專欄 25/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