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下半年盈利下調
摘要
【鍾秀霞】踏入7月,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戰正打得如火如荼,市場情緒與方向頗為混亂,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被稍為擋一擋路,最受打擊的包括了各類製造業升級,但究竟甚麼公司會最受到影響,就要仔細地逐間審視,看看哪些公司比較依賴美國的進口零件。
踏入7月,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戰正打得如火如荼,市場情緒與方向頗為混亂,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被稍為擋一擋路,最受打擊的包括了各類製造業升級,但究竟甚麼公司會最受到影響,就要仔細地逐間審視,看看哪些公司比較依賴美國的進口零件。
本土品牌乘時而起
筆者相信,中國製造業升級之路雖面對一些阻滯,但不會因為是次的貿易戰而戛然停止。長遠而言,大家可以留意一些乘時而起的本土品牌,因為既然沒有了來自美國的零件供應,中國的企業必會嘗試自己製造。
不過在短期內,相信市場仍然面對眾多不明朗因素,當中較令筆者擔心的,是下半年的盈利前景,而市場似乎仍未對盈利下調有心理準備。
在貿易戰的籠罩下,消費者信心難免已受到影響,繼而波及企業的收入。事實上,近月中國的數據已經開始有放緩的跡象。本來中國正在實行金融去槓桿,以解決債務問題,然而由於外圍形勢有變,人行早前已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希望能為經濟帶來一些下行保障。
有說美國對中國展開的貿易戰,表面上是希望以此改善其貿易赤字,實際上卻是希望阻慢中國的科技發展。而近月中資科技股的股價表現偏軟,比不上美國的巨型科技同儕。
科技股受資金流左右
雖然科技企業各有不同的基本面因素,筆者認為一個較主要的共同原因,是不少中資科技股都受到資金流的牽制。由於幾隻重磅的中資科技股,在一些國際指數中(例如MSCI中國指數)的權重甚多,在過去幾年資金回籠新興市場,中資科技股自然受惠。相反,到了近日資金陸續離棄新興市場,中資科技股自然率先成為了沽售的對象。這種風險,筆者早在專欄曾經提及,也是被動型投資如ETF所面對的主要問題之一。
如今大市走勢未有進一步大挫,某程度上是因為不少公司於上半年的業績都發放盈喜,然而到了下半年經濟增長放緩,加上貿易戰的短期影響漸漸浮現,以及美國息口進一步上揚等,投資者便要小心行事。
本港投資者另一關心的是樓市發展,港府近來宣布推出一手空置稅,冀能為樓市降溫。在筆者眼中,空置稅有效與否,暫時很難說,過去多屆政府都曾推出過不同的措施來遏止樓市上升,可惜均無功而還,樓市還是照升可也。無他,過去十年全球處於極低息水平,而香港又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經濟體系,並無資金限制,樓市成為了寬鬆貨幣政策底下的大贏家。
在人民幣貶值下,短期內中資企業來港投地或會放慢下來,但筆者相信此長遠而言此趨勢不會改變。無論對股市抑或樓市來說,「北水」始終都是一股長期的勢力。
原文刊載於《iMoney》專欄 16/07/2018
資金流牽制科技股表現
摘要
【鍾秀霞】踏入7月,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戰正打得如火如荼。上周美國再次宣佈對華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10%關稅,成為貿易戰的第二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