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的長線挑戰
摘要
【黃瑞麒】銀行業除了面對要中美政治角力,其長線前景也受到科技巨頭及FinTech的威脅。
銀行乃「百業之母」,對經濟的重要性極高,因而長期處於高度監管。隨著中美角力進一步深化,投資者也愈來愈擔心銀行業界面對的政策風險。如果美國進一步實施經濟制裁,一些在港、美兩地擁有業務的跨國銀行將會首當其衝;相反,中國的城商銀行所受的影響則較為輕微。
筆者的投資風格,向來是集中於增長型公司,因此對銀行股一直都維持保守態度,再加上目前的政治風險上揚,或將波及投資者情緒及相關股票的股價走勢,將令我們更加小心。但總括而言,筆者相信中美爆發全面衝突的機會仍然輕微,無他,美國企業在大中華區擁有龐大的業務及利益,若然衝突繼續升級,最終只會兩敗俱傷,因此,中美兩國似乎會繼續討價還價,但未必會完全撕破臉。
科技巨頭進軍金融業
除了是短期內的地緣政治風險,銀行業面對的長線挑戰,亦值得投資者留意。參考美國股市的發展,在過去200年來,美股指數的構成跟今天截然不同,由最初以能源、基建及鐵路為主,慢慢演變為以工業、製造業為主,及後改為由金融、消費牽頭,到現時則成為了科技股的天下。
其實中國股市也是一樣,以往,金融類股份在指數中佔去很大比重,但到了現在,無論是在MSCI中國指數或恒生指數中,金融類股份的權重也一直下降。另外,眾多在美國中資股ADR陸續回歸中港上市,而這些股份又多數屬於互聯網及消費相關,也會進一步削減銀行股在指數之中的影響力。
近年科技巨頭的業務滲入我們日常生活的各方面,由網上購物、娛樂、教育到醫療,甚至進軍金融業。隨著FinTech的快速冒起,銀行能否突破既有的框框,勇敢向外迎戰?須知道銀行往往背負重大包袱,分行數目及員工人數眾多,若然致力開拓FinTech範疇,儼如自己跟自己競爭。銀行業界能否在新戰場上爭奪業務機會,很視乎它們是否願意順應新時代的浪潮,擁抱新的經營模式。
左右港股的三種資金流
摘要
【鍾秀霞】來到第四季,又是傳統上基金業界的年結時份,尤其是自今年第二季以來A股及港股也有不俗的升幅,投資者進行部分的獲利回吐,也是合理的做法。若將眼光放長線一點,未來市場將會受到以下幾個因素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