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教懂投資者的二三事

【符致華】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已踏入第三個年頭,很多人或會覺得疫情大致已經過去,但其後遺症卻難以估計。
疫情教懂投資者的二三事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已踏入第三個年頭,很多人或會覺得疫情大致已經過去,但其後遺症卻難以估計。更重要的,是疫情教懂了我們一件事:提升醫療保健的投資及水平,已成為未來環球一大重要趨勢。
新冠疫情突顯了全球面對的幾大醫療問題,首先,是各國面對的醫療失衡。在2022年初,全球已有近六成人口至少接種了一劑疫苗,但在低收入國家中,此比例僅為9.5%,可見國家的財富與疫苗接種率成正比。延遲疫苗接種,會對全球經濟造成難以估計的經濟損失。
慢性疾病同樣應受關注
其二,雖然多國的疫情已大致回落,但這種病毒的長期影響仍然存在,例如坊間經常討論的「長新冠」。有關接種不同疫苗的討論還有不少,有專家便表示,近日多國出現猴痘病例上升,也可能與停止接種天花疫苗有關。
第三,撇除傳染病,慢性疾病同樣應受關注。原來在1994年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便宣布糖尿病已達到流行病的程度,應被視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據估計,目前全球約有5億人患有糖尿病,而到了2045年,此數字料將大增至7.83億人。
在發達國家,心臟病、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仍然是死亡主因,雖然這些疾病在長者人口更為常見,但與人們的教育水平也息息相關。重視食品營養、少喝酒少吸煙及經常運動,都有助預防各類疾病。
最後,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惡化也會使我們的健康受到威脅。舉例說,污染會增加呼吸道疾病、大雨和高溫會增加登革熱的傳播,而食品供應和成本則會影響大眾的營養。
投資醫療一同推動變革
面對人口持續增加、生物多樣性喪失,而醫療系統的資源有限,未來全球面對的大流行病很可能陸續有來。各國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紛紛增加醫療保健開支。在2020年美國的醫療保健支出佔GDP比例便達16.8%,而英國、法國和德國的數字也高於12%。
儘管如此,很多人仍然難以獲得可負擔的醫療保障。經合組織數據顯示,藥品是僅次於住院和門診的第三大醫療支出項目,佔平均醫療支出的16%。這些成本主要由政府融資或強制保險計劃承擔,但同時間,很多人仍然要把家庭預算花在自己或其他家庭成員的健康上,「醫病醫到窮」的例子相信大家時有所聞。
解決醫療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投資者也可以出一分力,把資金引導至相關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引領未來健康護理領域的變革,包括:一、關注提供創新藥物來治療糖尿病、愛滋病和心臟病的生物技術和製藥公司。二、又或提供心臟起搏器、支架或牙科植入物的醫療設備供應商。三、遙距醫療、數碼醫療等醫療創科技術。四、為民眾提供健康和福祉的企業,如優質而實惠的營養食品等。
相關投資策略:
›動力亞洲高收益債券
›神州A股
›亞洲多元入息
詳情内容,請聯絡我們或我們的基金分銷商索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