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機械人 下一場技術革命?

【尤靖湧】近年市場對中國的關注多數集中在宏觀挑戰上,包括地緣政治衝突、房地產行業放緩及通縮壓力,卻忽略了中國在科技領域方面的快速發展。美國試圖透過禁止高端技術零件出口來限制中國的科技發展,但這反而加強了中國在關鍵產業上自給自足的決心。今年1月面世的 DeepSeek,更是為業界投下了一枚震撼彈。
其實除了這套大型言語模型,中國在其他科技領域上也有不少發展,仿生機械人便是一例。有別於工業用機械人,仿生機械人的外形模仿人類、能夠思考並表現出類似人類的行為。很多人仍然以為這些發明只會存在於科幻電影之中,但由於近年人工智能與硬體工程均有飛躍進展,仿生機械人或在不久將來便會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應用範圍日漸廣泛
仿生機械人的應用範圍極為廣泛,例如可以在醫療領域執行精準的外科手術,早前一家韓國公司便獲美國批准,允許其機械人用於腦外科手術;在教育領域,仿生機械人也可以擔任教學助理,為課堂提供輔助;在製造業,仿生機械人可負責重複性高、危險或需要極高精度的任務。事實上,有美國電商巨頭已嘗試在配送倉庫內推行仿生機械人,與人類員工一同搬運貨物並整理包裹。
隨著技術進步,一些針對大眾市場需求的功能也會出現,包括家務助理或長者護理員等。可以說,仿生機械人將會徹底改變未來各行各業的面貌,並提高整體社會的生產力。業界更預計,及至 2035 年仿生機械人的總市場規模將達380 億美元。
中國技術快速進步
目前仿生機械人的技術主要來自美國企業,但中國公司的角色也舉足輕重,包括提供高精度感測器、控制系統、摩打零件及高效電池解決方案等。中國在工業供應鏈和製造業方面有規模及成本效應,因此其機械人零組件與美國、日本企業之間的品質差距正在縮小。筆者相信尤其是當各大企業競相拓展仿生機械人的大眾消費市場時,中國企業的優勢會漸漸突出。
如今全球有約三分之二的機械人專利都集中在中國,且過去十多年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械人市場,這些技術積累將可為仿生機械人奠定更堅實的基礎。事實上,在今年1 月美國消費電子展上展示的 14 款仿生機械人之中,便有 4 款來自中國企業。
中國企業正紛紛開研不同的仿生機械人技術──有些專門生產傳動裝置、有些則研究運動與熱能控制系統,也有些支援仿生機械人所需的視覺與語言處理能力。當然,這個行業尚在初發展階段,但筆者相信,中國在人工智能及仿生機械人等技術上的進步,長遠將會為投資者帶來結構性的增長機會。
原文刊載於iMoney專欄 22/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