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位熱愛插畫的人士支持及踴躍參與「Art on Climate」國際插畫比賽,比賽已經完滿結束。
於過去10星期,我們從全球不同地區共收到超過3,500份作品。
「創意、質素和藝術性」、「切合主題」、「製作技巧」及「文字說明內容」為是次比賽的評審準則。
瀏覽以下的網上展覽,了解比賽的得獎名單及其優勝作品。(只提供英文版本,請點擊作品了解更多。)
冠軍
PO WEN HSIN
PO WEN HSIN
亞軍
In a world where destruction feels permanent, I wanted to capture a fragile vision - a memory, or perhaps a possibility.
This piece explores the tension between what we have lost and what we still might save.
The image within the torn paper is not a fantasy.
It is what once existed, and what can be again if we choose to act.
Hope is not a passive wish, it is something we build with our hands, like art.
FAHIMEH AZAD
In a world where destruction feels permanent, I wanted to capture a fragile vision - a memory, or perhaps a possibility.
This piece explores the tension between what we have lost and what we still might save.
The image within the torn paper is not a fantasy.
It is what once existed, and what can be again if we choose to act.
Hope is not a passive wish, it is something we build with our hands, like art.
FAHIMEH AZAD
季軍
TOMOYO HIROISHI
TOMOYO HIROISHI
優異獎
(排名不分先後)
The artwork depicts a young girl gently holding the Earth, her ear resting against it as if listening to its pain. She hears the planet’s silent cries and begins to mend its cracks with a yellow thread. This symbolic image captures the deep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the Earth, reminding us that we can choose to heal rather than harm. The vivid background, with blooming flowers and warm colors, speaks of hope and renewal. The artwork suggests that when we truly listen to our planet, even small acts of care can inspire powerful change.
ALONA ZINCHENKO
The artwork depicts a young girl gently holding the Earth, her ear resting against it as if listening to its pain. She hears the planet’s silent cries and begins to mend its cracks with a yellow thread. This symbolic image captures the deep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the Earth, reminding us that we can choose to heal rather than harm. The vivid background, with blooming flowers and warm colors, speaks of hope and renewal. The artwork suggests that when we truly listen to our planet, even small acts of care can inspire powerful change.
ALONA ZINCHENKO
ANA FILIPA SUBTIL CARVALHO
ANA FILIPA SUBTIL CARVALHO
CHAN MEI TOU
CHAN MEI TOU
The very thing they were promised would be protected is what we have destroyed.
CHEN YING YU
The very thing they were promised would be protected is what we have destroyed.
CHEN YING YU
CHEUNG SHUN MAN
CHEUNG SHUN MAN
This image came from a question that haunts me: Will we act together, or will we let the distance grow?
It’s my way of saying that climate change isn’t someone else’s story; it is ours, and we must write the next chapter together.
ELNAZ MASROUR
This image came from a question that haunts me: Will we act together, or will we let the distance grow?
It’s my way of saying that climate change isn’t someone else’s story; it is ours, and we must write the next chapter together.
ELNAZ MASROUR
FATEMA MOHEQI
FATEMA MOHEQI
HELENA BONASTRE RODRIGUEZ
HELENA BONASTRE RODRIGUEZ
This illustration explores the metaphor of humanity drowning in the pollution it has created. The artwork depicts a human figure overwhelmed and entangled in plastic waste, tangled wires, and marine debris —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how environmental negligence not only harms nature but ensnares us as well. The piece reflects the theme of Ecological Limits, calling for a collective awakening toward responsibility and sustainable action.
HONG NGOC NGUYEN THI
This illustration explores the metaphor of humanity drowning in the pollution it has created. The artwork depicts a human figure overwhelmed and entangled in plastic waste, tangled wires, and marine debris —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how environmental negligence not only harms nature but ensnares us as well. The piece reflects the theme of Ecological Limits, calling for a collective awakening toward responsibility and sustainable action.
HONG NGOC NGUYEN THI
IZABELA KOWALSKA-WIECZOREK
IZABELA KOWALSKA-WIECZOREK
LAM HIU MING
LAM HIU MING
MARTIN FIGUEREDO
MARTIN FIGUEREDO
MARTIN LAMMERT
MARTIN LAMMERT
MAYA WENDORFF
MAYA WENDORFF
NAJMEH DELARA
NAJMEH DELARA
ORVEN MARANTAN
ORVEN MARANTAN
SHAQAYEQ NEMATI
SHAQAYEQ NEMATI
VLADIMIR STANKOVSKI
VLADIMIR STANKOVSKI
This illustration warns us that if we do not take care of our planet today, if we do not use factories and production more responsibly, the climate on the planet will suffer,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will rise, and we may face a big drought. In this case 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will not be able to see beautiful fields, flowers and nature. Instead, they will have to use filters on their phones, just to have a photo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sert. Let's not let this happen!
YELENA YESPULOVA
This illustration warns us that if we do not take care of our planet today, if we do not use factories and production more responsibly, the climate on the planet will suffer,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will rise, and we may face a big drought. In this case 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will not be able to see beautiful fields, flowers and nature. Instead, they will have to use filters on their phones, just to have a photo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sert. Let's not let this happen!
YELENA YESPULOVA
ZHOU JIEYU
ZHOU JIEYU
冠軍
MOHAMMADALI SHARIFIAN DORCHEH
MOHAMMADALI SHARIFIAN DORCHEH
亞軍
KOMLAN EMMANUEL YEMEY
KOMLAN EMMANUEL YEMEY
季軍
FLORENCE ANLIMAH ESSIEN
FLORENCE ANLIMAH ESSIEN
恭喜所有得獎者!主辦機構會以電郵通知得獎者有關獎項領取事宜。詳情請瀏覽條款及細則。
促進創新意念 應對氣候挑戰
氣候變化不再是遙遠威脅,而是眼前的現實。每拖延一刻,挑戰便更嚴峻,但每一個行動,無論多微小,都能帶來改變。我們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 – 選擇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減少碳排放及推動深層改革,我們的集體努力可以為未來鋪路。憑藉現今科技,個人行動足以引發全球改變。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能扭轉局勢,為後代守護綠色的明天。
「Art on Climate」國際插畫比賽由十點子有限公司主辦,安聯投資贊助,旨在提升公眾對緩解氣候變化的關注。
比賽現誠邀優秀插畫家及影片創作人參與,以氣候變化為主題進行創作,並藉此作為交流平台以促進創新意念的分享,鼓勵公眾從日常生活中採取行動,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比賽主題: | 氣候變化 |
參賽資格: | 18歲或以上*所有地區人士均可參與 |
報名時間︰ | 2025年5月19日至7月31日(包括首尾兩天) |
公佈得獎名單︰ | 2025年9月30日或之前 |
獎項︰ | 有機會贏取高達2,000歐元* |
參賽費用︰ | 免費 |
*詳情請瀏覽條款及細則。
自2019年在西班牙首次舉辦以來,「Art on Climate」國際插畫比賽已發展為全球矚目的活動。最初的地區性項目在過去六年已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藝術家。於2024年,比賽收到來自100多個地區、逾2,400位插圖畫家的逾3,000件作品。延續去年的成功,插畫比賽今年繼續在亞太區舉辦,匯聚專業插畫家與新銳人才,運用創意向世界各地推廣紓緩氣候變化的重要性。
贊助機構安聯投資自20多年前已是全球可持續投資領域的先驅,我們一直致力提倡可持續發展,並體現於我們的使命及決策當中。作為2007年首50家簽署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UN PRI)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我們將可持續發展原則深入整合至業務的每個層面,包括投資、盡職治理及營運。憑藉這份承諾,我們致力推動金融領域的正面變革,同時為客戶及整體社區帶來持久的價值。我們誠邀各界參與「Art on Climate」比賽,攜手締造可持續的未來。
參賽者須以「氣候變化」為主題,提交原創作品,並須參考以下一個或多個主題進行構思:



- 打造強韌社區 應對氣候挑戰
氣候變化是當前一大挑戰,對環境、社會及治理(ESG)層面影響深遠。為應對日益加劇的風險,社區的風險抵禦能力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協助我們應對當前威脅,也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好準備,確保可持續發展。 - 守護地球 界定環境承載限制
為維護地球的穩定與健康,我們需明確界定人類在環境中活動的限制,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尊重這些界限有助我們採取負責任的行動,減輕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並避免在應對氣候變化時引發意外後果。 - 推動共融資本主義 開創可持續未來
共融資本主義致力平衡財務回報與社會影響力,推動企業及投資者重視長期價值創造、環境可持續性及社會責任。繼氣候變化後,共融性成為公眾焦點,促使我們提出創新方案,以滿足年輕世代的期望,共建更包容平等的社會。 - 擁抱科技 創新可持續方案
先進科技是推動可持續發展與應對氣候挑戰的關鍵。透過創新技術,我們能鼓勵大眾積極改變日常生活,共同建設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 團結合作 合力應對氣候變化
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我們必須團結一致追求可持續目標。採納可持續做法、改變生活方式並分享知識與資源,將推動集體轉變,減緩氣候變化,為所有人創建更可持續的未來。

- 參賽作品必須為參賽者以個人名義提交之原創作品,並須配合比賽主題
- 每名參賽者最多可提交三份參賽插畫及三部動畫影片
- 參賽作品不得於參加本比賽前被發表或作其他用途,不得曾獲獎項、或正在參加其他比賽評選
- 不可於作品上添加任何識別參賽者身份的簽名、文字、符號、圖片,或適用於動畫影片的旁白
- 每份插畫或動畫影片均須附帶一段文字說明(最少30字,最多100字)
插畫組別
- 參賽作品必須為平面及彩色
- 創作媒介不限(如手繪、電腦繪畫、混合素材),惟不接受任何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創作,及不得使用相片或電腦軟件上之圖案(clip art)
- 參賽作品的尺寸必須為A3(297毫米x 420毫米),直、橫式均可
- 參賽作品格式必須為JPG,解像度不低於300 dpi,文件大小不超過10MB
動畫影片組別
- 參賽的動畫影片片長須界乎10至15秒
- 長寬比為9:16(垂直格式,解析度最少為1080x1920像素),或 1:1(方形格式,解析度最少為1080x1080像素)
- 必須以MP4或MOV格式上傳,每部提交的動畫影片總檔案大小不得超過30MB
- 可以使用任何製作技術或工具,惟作品必須為原創
- 影片應該配備背景音樂,且不得涉及版權問題
- 不可添加旁白。影片上的任何文字(包括但不限於字幕、副標題等)都必須使用英文

可持續投資和影響力投資環球主管
Matt Christensen自2020年加入安聯投資,擔任可持續和影響力投資環球主管,負責加快推動影響力投資的成長,使其成為公司日益壯大的私募市場平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與此同時,在Matt的領導下,安聯投資持續地將ESG 因素融入到現有的公開市場產品,當中包括盡職治理活動、並支援開發全新的社會責任投資(SRI)產品。此外,Matt還負責公司影響力投資的投資監督工作。

董事
游勇先生為十點子有限公司創辦人、「Art on Climate」國際繪畫比賽的主辧人。

主席
鄒超,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曾在網易、騰訊等知名網路公司工作,目前擔任新加坡亞洲藝術協會主席。 他將自己的多元背景與對藝術的熱愛結合,致力於推動「生活中處處是藝術」的理念。 他深信,藝術不應局限於畫廊和舞台,而應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激發人們對美的感知與追求,並推動社會進步。

專業會員
劉紹增(Benny Lau )是一位屢獲殊榮的設計師,跨領域的創作人、大學講師,亦是經常與大小朋友一起創作繪本的插畫家。近年的Benny,更多走入學校和社區,通過視覺藝術和繪本創作,推動新的創意學習法。他的新書「尋回犬亞嘟」,剛獲入選2025年波隆那拉加茲獎精選百本好書。

理事長
劉睿龍先生為台灣插畫師協會及亞洲插畫協會理事長、台灣知名插畫家,致力推廣插畫藝術。他從2015年起作為總召集人舉辦「亞洲插畫年度大賞」,該展覽由台北華山文創園區開始,到台中、台南、桃園,以至神戶、吉隆坡和上海等地,已成為亞洲插畫界首屈一指的盛事之一。

創辦人
劉祉君,一位創造奇幻世界的插畫師。
她在上海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 祉澗視覺藝術工作室,主要從事廣告插圖、主視覺插圖、概念插圖等插畫設計,以及以插畫為主的品牌視覺設計。


所有得獎者將透過電郵獲發訂製的電子獎狀
優勝插畫作品及影片將於網上作品展中展出
# 評審團將根據總分為100分的評分標準,選出最高分數的23名得獎者,當中最高分數者將依次獲得冠軍、亞軍和季軍,其餘20名將獲優異獎
^ 評審團將根據總分為100分的評分標準,選出最高分數的3名得獎者,當中最高分數者將依次獲得冠軍、亞軍和季軍
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主辦機構 – 十點子有限公司︰artonclimate@fingertips.hk
- 參賽者必須在報名表格上提供真實和正確的資料,如被認為有失實或遺漏,十點子有限公司(「主辦機構」)保留權利取消其參賽作品的參賽資格。
- 參賽者於2025年5月18日當日的年齡須為18歲或以上,才符合資格參賽。
- 安聯環球投資亞太有限公司(「贊助機構」)及/或其關聯公司、主辦機構及/或其關聯公司的員工,及與該等員工居住在同一住所的人士,均不能參賽。
- 參賽作品必須為參賽者以個人名義提交及從未發表的原創作品。如參賽作品被主辦機構認為涉及抄襲、著作版權侵犯及/或違法行為,其參賽資格將被取消。
- 主辦機構保留全權及絕對酌情權作出判斷,如參賽作品包含危險、粗俗、冒犯、不雅、淫穢、非法、種族主義、色情、暴力、誹謗、貶低、不適當、有爭議,或政治宣傳的內容,將被取消參賽資格。
- 參加比賽的風險由參賽者自行承擔。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主辦機構和贊助機構均不會對參賽者或任何第三方,因由比賽引起或相關,及/或因接受獎品而遭受的任何損害、損失、責任、成本、費用或索賠(無論是合同、侵權或其他方式)承擔任何責任。
- 參賽費用全免,惟所有涉及之製作及提交作品等費用一概由參賽者承擔。
- 每名參賽者最多可提交三份插畫作品及三部戶動畫影片,但最多只能獲得其中一項獎項。額外提交或逾期提交的作品將不獲受理。
- 作品一經提交,任何情況下均不能更換。
- 不完整、難以辨認、誤導或逾期提交的參賽作品將不獲受理。發送證明不會被視為送達或收據的證明。對於不完整、由於技術原因丟失、損壞、延遲、錯誤提交或因任何原因未收到的參賽作品,主辦機構不承擔任何責任。
- 如主辦機構認為參賽者顯然以任何方式規避上述條款及細則,例如但不限於使用多個電子郵件帳戶、多次複製或電腦合成作品、使用多個身份、欺詐性地偽造數據、涉及欺詐或不誠實行為,或以其他方式違反條款及細則,參賽者將被取消參賽資格,任何獲得獎品的權利將無效。
- 比賽結果以評審團之最後決定為準,參賽者不得異議。主辦機構保留全權及絕對酌情權,以撤銷參賽者或參賽作品的參賽資格,及/或撤回獎品。
- 比賽結果將於2025年9月30日或之前公佈,主辦機構將透過參賽者在報名時提供的電郵地址通知得獎者。參賽者須提供有效電郵地址,因此為主辦機構聯絡參賽者的唯一渠道,參賽者應檢視其電郵收件箱(包括垃圾郵件箱)。
- 獎品將以歐元,以現金形式,透過電匯發放至得獎者的銀行帳戶。當主辦機構向得獎者發出電郵通知,得獎者須於該電郵日期的一個月內,向主辦機構提供以下資料:身份證明文件副本,以及得獎者為帳戶唯一持有人的銀行帳戶資料。如得獎者未能在此期限內提供所需資料,該得獎者將被視為放棄獎品,主辦機構保留撤回獎品的權利。現金獎品將在主辦機構收到所有所需資料後兩星期內匯入上述銀行帳戶。
- 得獎者有責任在提供接受獎品資料時,提交正確及最新的詳細資料。對於任何因得獎者未能提供準確資料而影響獎品接收或發放的情況,主辦機構或贊助機構均不會承擔任何責任。
- 現金獎品將以歐元發放,得獎者須提供以歐元計價帳戶的資料,以獲得現金獎品。否則,歐元現金獎品將以匯款當日應用的匯率,兌換成得獎者銀行帳戶的計價貨幣,因此,有可能會受匯率波動、稅項及其他適用的費用和收費影響。
- 主辦機構將負擔匯款費用,惟得獎者將負擔(如有)其他相關費用和稅金、帳戶所屬銀行收取的衍生費用,及其他銀行所在地因相關財務程序產生的費用。主辦機構將在完成匯款後通知得獎者,但得獎者收取現金獎品的時間可能取決帳戶所屬銀行的處理流程和其所在地的財務程序。
- 主辦機構保留權利核實得獎者並要求提供身份、年齡、地址和其他資料證明,並在有合理理由認為存在違反條款及細則的情況下撤回獎品。
- 主辦機構、贊助機構,及其關聯公司保留權利將提交的作品全部或部分複製、發佈、或使用,包括但不限於推廣宣傳、展覽、教育用途,而毋須取得參賽者之同意或繳付任何費用。
- 參賽者同意其作品,以及其姓名及所提交的文字說明,可能會於網上作品展中供公眾瀏覽,而不會獲繳付任何費用。
- 參賽者參加比賽若獲得任何奬項,即授權主辦機構、贊助機構及其關聯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有永久的、不可撤銷的、非獨佔的、可轉讓的、免版稅的、可轉授的權利和許可,以使用、複製、修改、改編、發布或展示(全部或部分)其作品中包含的任何知識產權,包括推廣宣傳、展覽及教育用途,而無需版稅、付款或其他補償。每位參賽者均同意不再主張對此類使用享有任何精神權利,並保證他們擁有授予此等權利的全部權利。
- 主辦機構保留解釋及修訂比賽規則,和條款及細則的權利,而毋須作事先通知。
- 參賽作品一經遞交,即表示參賽者同意遵守比賽的條款及細則。
- 所收集之個人資料只供比賽之用,包括但不限於聯絡參賽者及發放獎品,資料(包括參賽者的個人資料)將由主辦機構於比賽結束後保留六個月,之後會被銷毀。
- 如果發生超出主辦機構合理控制範圍並妨礙主辦機構遵守條款和細則的行為、遺漏、事件或情況,主辦機構將不對任何未能履行或延遲履行其義務承擔責任。
- 對於系統錯誤或其他可能導致接收參賽作品及/或向得獎者發送通知或獎品的中斷、延遲或失敗的問題,主辦機構不承擔任何責任。
- 如本條款及細則的任何條款被確定為非法、無效或無法執行,則應將其從本條款及細則中分離和刪除,其餘條款及細則將繼續有完全效力。
- 主辦機構和贊助機構保留權利,在其合理控制範圍以外的任何不可預見情況或技術原因下,取消、修改、撤回、終止或暫時中止比賽,而毋須對任何參賽者或第三方承擔任何責任。
- 如條款與細則與任何其他通訊(包括但不限於廣告或推廣材料)有任何衝突或不一致,將以條款及細則為準。參賽者將被視為已接受並受此等條款及細則所約束。
- 如條款及細則的英文版本與其他翻譯版本存有歧異,均以英文版本為準。
- 如比賽引發的任何爭議(包括但不限於有關條款及細則的解釋和適用的爭議),主辦機構的決定將是最終的、決定性的和具有約束力。
- 比賽和條款及細則,以及由此產生的任何爭議,均受香港法律和香港法院的非專屬管轄。
443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