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發電 靜待現金流回籠
摘要
【鍾秀霞】大家都知道,近年中國政府致力改善污染及廢棄物的問題,同時,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效益日益增加,令中國政府已漸漸減少補貼,再過一兩年,太陽能等能源將有望達到電網平價(意思是購買太陽能電力的價格,相當於甚至是低於傳統的電力來源),令補貼完全停止,不用靠政府也可生存。
在早兩期,筆者曾談及中國最新的垃圾分類政策,今次就再談談環保行業的投資前景。
大家都知道,近年中國政府致力改善污染及廢棄物的問題,同時,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效益日益增加,令中國政府已漸漸減少補貼,再過一兩年,太陽能等能源將有望達到電網平價(意思是購買太陽能電力的價格,相當於甚至是低於傳統的電力來源),令補貼完全停止,不用靠政府也可生存。
垃圾發電具結構性增長
筆者近年一直有持重部分的環保企業,尤其偏好垃圾焚燒發電,因這些企業具有結構性增長,即使是面對經濟放緩、中美貿易戰,業務也不會受到影響──原因是這些企業,跟地方政府一簽就是以十多二十年計的合同,故不論外圍風風雨雨,也不會受到打擊。
在歐美地方,由於市場已趨向飽和,這類公司的增長空間並不多,但勝在業務夠穩固、現金流充裕,因此其表現與很多公用股份一樣穩定,長期處於20多倍市盈率的狀態。
反觀中國市場,由於垃圾焚燒發電尚在發展的初階段,很多城市近年才陸續引入這些項目來解決垃圾量問題,因此行業的增長前景相當迅速,是一門高增長的生意。
但正正是由於企業須不斷花資源及成本來擴展新的項目(例如興建垃圾焚燒工廠),從而增加市場佔有率,因此往往要持續地使用大量現金流。部分投資者並不喜歡企業的現金流遭到削減,因此相關股份未有獲得市場的垂青,股價亦未有反映其正面的前景。
各行各業涉足環保業務
然而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若將眼光放長線一點,這些公司愈到了後期,便愈能減少開拓新項目的成本,並穩定地獲得充裕的現金流,問題是投資者是否願意等待。
環保是國策,因此不只是環保企業,就連其他行業也開始從中分一杯羹。例如水泥及傢俱行業,在生產的過程中必然會製造出大量廢棄的原料及木材,究竟應如何處理這些廢棄物?以往企業可能會將之丟棄,一了百了。但如今不少企業都嘗試投放資源來處理廢棄物,一來可擴闊產業鏈,變成一站式企業,同時也可以配合國策,有利取得政府的新項目。
原文刊載於蘋果日報《investMAN》專欄 18/09/2019
跌市浮現投資價值
摘要
【鍾秀霞】外圍經濟轉差、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已是不爭事實,再加上本港的抗議活動經歷數月仍未止熄,在外憂內患之下,香港的零售、服務及航空業難免受到打擊,下半年經濟下滑的趨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