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 能源安全的救星?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全球能源危機,全球急需尋找更多石油以外的可靠能源,使核能再次回到鎂光燈下,早前歐盟便把核能納入到可持續分類體系之中。究竟這種極具爭議性的能源,會否在未來的能源結構中擔當更重要的角色?
核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非化石燃料能源之一,根據國際能源署的2050年全球淨零碳排放路線圖,核能比例將從2020年的5%增至2050年的11%。然而,這只是一個樂觀的目標,而非實質預測的情景。
中、印或興建逾百座核電廠
面對地緣政局不穩,歐洲根遠有必要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其中一個選項便是增加使用核能。在2022年7月,歐洲議會通過動議,把核能和天然氣納入環境可持續活動的分類之中。此分類法由歐盟制定,是為環境可持續發展活動建立的歐洲共同分類系統,為企業、投資者和決策者提供了相關定義及指引。
儘管如此,未來核能的發展,將主要集中在歐洲以外的地區。包括歐洲在內的成熟市場,大多只是想辦法把核電廠的生命周期延長(原初設計的周期通常為40年),而不是建造嶄新的核電廠。相反,未來新核電廠的落成多數位於亞太地區,預計未來幾年,亞太區將佔新核電廠落成的三分之二。據一些消息預計,單是中國和印度,就將興建及運作140多個核動力反應堆。
如今全世界有400多座核電站,總發電量為367吉瓦(GW)。在2025年至2040年,許多現有的核電廠將達到周期終點,需要退役。雖然全球有逾百座正在建設或籌劃之中,但就目前進度而言,預計2040年全球的核容量僅為582吉瓦,遠低於2050年淨零目標所需的730吉瓦。
爭議性大:核能面對的兩難
增加使用核電將有助全球轉型至低碳能源,同時又可應對當前的能源危機。但核能向來是極具爭議性的能源選擇,支持者認為核電是一種碳排放極低、可靠的基本負載能源。核能還有另一優勢,就是價格波動性較低。至於在安全性方面,目前並無科學證據表示,核能在正常運作下會對人類健康構成重大威脅,我們只要好好監管核能發電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便可。
然而,反對核能的聲音則認為,即使意外機會低,但核電一旦發生事故,將會為人類及環境帶來嚴重後果;核能的放射性廢物的半衰期極長,也難以安全儲存。此外,核能動力來自鈾原子分裂,而開採鈾礦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總括而言,隨著世界多國的立場愈趨一致,均視核能為綠色能源,使核電有望在保障全球能源供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各界對於核能的安全性仍有疑問,相關的爭議將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