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來的三大深遠影響
摘要
一旦疫情得到控制,哪個市場或經濟將成贏家?
一旦疫情得到控制,哪個市場或經濟將成贏家?面對種種不明朗因素,任何對經濟或市場前景的預測,似乎都徒勞無功。因為情況很大程度取決於疫苗或治療方法何時會出台,但對此無人有答案。
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各地都面臨近代史上最大的萎縮。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各國經濟的停擺和限制,已令各國的經濟產出下降約25%。相較於2007-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美國的實際GDP僅由高位下降4%,前後約為六個季度而已,但當時市場已認為情況相當嚴峻。而在1930年代大蕭條期間,美國的實際GDP在3年內則收縮了25%。
各國的決策者正採取積極行動,以防止經濟進一步崩潰。中央銀行不計成本,向市場注入大量的流動性。同時,許多國家已摒棄財政謹慎的原則,紛紛推出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這些政策雖難以力挽衰退狂瀾於既倒,但起碼能降低下行風險,並為之後的反彈提供支持。
在企業層面,在未來12至18個月,衰退將為各行業帶來深遠的影響。亞太地區的金融和運輸行業均需籌措資金以修補資產負債表,相較之下,科技和消費必需品的表現則更有防禦力。
儘管短期前景不明朗,但筆者認為在中長期內,股票的表現仍將優於債券。原因是債券孳息再下跌的空間並不大、而且由於價格暴跌,股票的估值已大有改善,以及貨幣政策將長期支持資產市場。
反全球化、醫療自足與歐盟前途
疫情也帶來了數個長遠的影響,首先是反全球化的浪潮可能因而加劇。各國近年增加貿易壁壘、收緊移民政策,減少外國直接投資,均是反全球化的例子。近月中國工廠一度關閉並造成供應鏈中斷,更或加速了企業將生產地點遷移。理論上,全球化是將供應鏈由較高成本的地區遷往較低成本的地區,全球因而享有較低的通脹率,隨著反全球化的浪潮日益壯大,某程度上將導致通脹升溫。
其次在醫療方面,大家驚訝地發現,原來中國供應了美國約80%的抗生素。經此一役,相信各國開始意識到,為了經濟和國家安全,有必要自家發展及生產醫療用品和其他重要產品。
第三,為防疫症蔓延,很多歐盟成員國重設邊境管制,破壞了神根地區的開放邊界協議。同時,《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中有關財政紀律的條文亦被拋諸腦後,連以審慎理財見稱的德國,也同意放寬財政約束。總體而言,是次危機已為歐盟的長期存在添上了問號。
赤字及債務水平將大幅增加
當面對經濟下滑時,家庭會希望增加儲蓄,企業則努力修復資產負債表。儘管私人市場開始勒緊荷包,公共部門的赤字卻正在激增。由於目前的經濟衰退更甚於10年前的金融海嘯,因此,美國的財政刺激開支將可能遠超2萬億美元,赤字及債務佔GDP的水平,亦將遠較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水平更為嚴重。
即使經濟復甦,聯儲局料仍將繼續大量購買國債,因為當局不想看到經濟增長因為國債孳息的抽高而受損。長遠視之,通脹最終會出現,但相信不是在未來幾年,因為經濟衰退將創造大量的閒置產能,通縮才是短期內的威脅。
在社交距離的限制下,出差旅行和會議通通停止,企業不得不採用線上的方式繼續運營,學校也是如此,大家或會反思,到底商務旅行支出是否有必要。以網絡會議代替實體旅行,不僅可以省掉機票成本,亦可節省員工時間及減輕壓力。至於疫情令到大眾更加擁抱網購,更是不用細表。
善用積金電子服務創「三贏」
摘要
近年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互聯網的威力更是無遠弗屆